有谅解书在量刑时一般可减少基准刑的 40% 以下。但具体轻判多久没有固定标准,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,以下是具体情况分析:
1、犯罪情节较轻:在一些轻微刑事案件中,如故意伤害致轻伤案件,若犯罪情节较轻且被害人出具了谅解书,有谅解书可能会使刑期减少几个月甚至更短。比如若无谅解书可能判一年左右,有谅解书可能判八个月左右,可能会减少基准刑的 20% 左右。
2、犯罪情节严重:对于严重犯罪,如故意杀人、抢劫等,即便有谅解书,轻判幅度也相对有限,可能只是在原本量刑基础上减少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,一般会在基准刑的 10% 以下从轻处罚。
此外,如果犯罪人同时存在自首、立功等其他从轻处罚情节,再加上谅解书,轻判幅度可能会更大;如果犯罪人在犯罪后态度恶劣,即便有谅解书,轻判幅度也会相对较小。
有谅解书不一定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,具体需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来判断,如下:
1、轻微刑事案件:如果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真诚悔罪,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、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,双方达成和解,且犯罪情节轻微,根据《刑事诉讼法》第二百九十条规定,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,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,对于不需要判处刑罚的,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,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也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。例如轻微的盗窃案件,犯罪嫌疑人积极赔偿取得谅解后,检察院可能基于情节轻微且已获得谅解而不提起公诉。
2、严重刑事案件:对于故意杀人、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,即使有谅解书,也不能完全免除刑事责任。因为这些犯罪行为性质恶劣、情节严重,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危害,司法机关会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具体情况,依法作出相应的判决,谅解书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一个从轻情节予以考虑,但不能改变犯罪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。
3、法定必须追诉的案件:有些犯罪属于法律规定必须追诉的,不会因为谅解书而不追究刑事责任,比如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等,这类犯罪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安全,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。
有谅解书会增加判缓刑的几率,但具体几率大小无法确定,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,以下是具体分析:
1、犯罪情节较轻:如果犯罪行为本身情节轻微,社会危害性不大,如轻微的盗窃、故意伤害致轻伤等案件,犯罪人又积极悔罪并取得被害人谅解,有谅解书后判缓刑的几率会显著提高。因为此时犯罪人通常符合缓刑适用条件中 “犯罪情节较轻、有悔罪表现” 等要求。
2、犯罪情节严重:对于性质恶劣、情节严重的犯罪,如故意杀人、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,即便犯罪人取得了谅解书,判缓刑的几率也相对较小。因为这些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大,仅谅解书不足以改变其犯罪行为的严重性质,法院在量刑时会谨慎考虑是否适用缓刑。
3、其他影响因素:除谅解书外,犯罪人的一贯表现、是否有自首、立功等从轻处罚情节,以及是否存在再犯罪的危险等,都会影响缓刑的判定。例如,犯罪人有自首情节,且平时表现良好,再结合谅解书,那么判缓刑的几率可能会比仅有谅解书时更大;反之,如果犯罪人有多次前科,即便有谅解书,判缓刑的几率也可能较低。
云律服务助手